close
以下紀錄我對十三行博物館的特別印象(十三行首頁請按我)
(維基百科十三行遺址請按我)


一建築特色
在外觀上我們的確有發現他的一點特別
例如很多時後它都是傾斜的  不果是牆壁或玻璃
(在2002年時獲得臺灣建築獎首獎、2003年獲得遠東建築獎首獎)

二名稱典故
十三行人生活約是在距今1800~500年前,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,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。
(真難想像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沒電沒水還可以煉鐵咧)

至於十三行人為什麼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,仍然是個謎,只是從一些證據看來,十三行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。
(我找了一下資料 可能是所謂的凱達格蘭西北支 而十三行是凱達格蘭人的祖先喔  )

至於為什麼將它命名為「十三行遺址」呢?根據考古學習慣,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,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,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,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「十三行莊」。又,相傳在清朝時,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,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,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「十三行」,但也有學者主張「十三行」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。
(所以如果你家附近有發現遺址  請命名為該地方最小的地理單位名稱喔)

三習俗
從墓葬看來,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屈肢葬,且頭朝向西南方,面朝西北,並以陶器、珠飾、金屬器等陪葬。
(這個部分我覺得很特別 我在網路上搜尋一下發現中國秦人有屈肢葬  而台灣目前為止這裡是最早有屈肢葬的地方 並有陪葬品)

四遺跡的其他族群
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「圓山文化人」,他們大約在2,000多年前、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,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,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。

其次,大約在1,800年前,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,考古學者稱他們為「十三行文化人」,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。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,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,前後長達1,000年以上。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,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。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,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。

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,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。
(十三行人平均歲數約莫30多歲  這與當時衛生條件差 傳染病不易控制等因素關)

五出土遺物
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十三行博物館譽為「鎮館之寶」的「人面陶罐」。該陶罐在口緣、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、櫛點等裝飾圖樣,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:微凸的眉脊、狹長的雙眼、微張的嘴角、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。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,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。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、礦石、煤等的研究,顯示該遺址主人已知煉鐵。

以上報告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f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